提示: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:http://www.azhouyy.cc!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,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,导致大量书籍错乱,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,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,感谢您的访问!
  第2章 做报告
  并不是投稿就一定成功。
  这一时期的初稿就像是写论文一样,在编辑的督促下,可能会有再版、再也不改版、绝对不改版……等等。
  中篇小说是重灾区,字数不多不少,编辑会觉得你的商业性不够,或者是某个人物写的太坏,乃至于一些立意和主题有点偏离主流意识。
  同志,改改吧。
  他们会这么告诉你。
  当然,如果你有点江湖地位后,以上的条条款款就不那么严格了,写点出格的不是不行。
  甚至,某些作者合伙起来自创刊物,自说自话,这些在后世看来简直匪夷所思,但现在并不奇怪。
  作者们自觉承担了时事关切和对“历史”的提问,认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,本来就要没事儿找事儿,针砭时弊;另一方面,作家间的撕逼也是当下一大特色。
  他们替大众表达声音,也替官方传达态度,是这个时代的流量巨星,热衷于表达。
  《天若有情》小说手稿,成功寄出去了。
  晚上八九点钟,天已经全黑,在离家不到十里的地方,余切遇见了自己的父亲余跃进和小妹余弦。
  余切于是停下来,推着车走。
  由于全家唯一的手电筒被拿走了,这俩是摸黑来的,怕他这位燕大生有闪失。
  最近治安不太行,莫不要说万县这种地方,就算是外地大城市也不安全。
  不瞒您说,余切买了条有荷包的内裤,等稿酬到了,他就把钱塞自己裤裆里,若是要掏大钱,他也从自己裆下摸钱。
  这种内裤时下是很畅销的,不论男女。
  小妹一见到他就问:“寄出去了吗?”
  见余切点头,她又问,“华弟的结局就不能改吗?一定要让他死了,好好的就不行吗?”
  “当然不行。”
  他们聊的是《天若有情》的结局。
  对于小女孩来说,她看到的是凄美的爱情故事,对于余切来说,他想要写的是一种社会现象:混黑不得好死。
  如果改成小混混抱得美人归,那就成纯爽文了,立意简直是南辕北辙,他不写这种文。
  余弦还在上高一,她相当伤心,并不能理解这一茬。
  老父亲余跃进接过自行车,和余切商量,给孩子买票去京城的事情。
  拿到了通知书,余切就要准备去京城报道了。
  京城是好地方,八十年代,和小县城相比更是云泥之别。不过,在去京城之前,老父亲还希望余切办妥一件事情:
  到余跃进工作的中学进行报告。
  广大的职工、学生以及望子成龙的父母们,热切等待着大山里第一个燕大生的报告。
  余切是这个年代的中产阶级家庭,他父亲余跃进在县内的中学做数学教师,母亲向晓兰在当地的生丝厂做一线女工。
  夫妻俩的收入在这个城市可观,不然也不会供两个孩子读到高中。
  尤其是小女儿余弦,在这一时期的家庭,愿意给女孩子读到高中的并不多。
  余家俩孩子都是做题能手,但大儿子原本做题没这么厉害,这次竟超常发挥拿到了市状元,又读上了燕大,在余跃进的单位很是轰动。
  至于作报告,那是很爽的,极其常见。
  不仅余切要作大报告,他老子余跃进也有小报告要作,他妈向晓兰,他班主任……通通都有。
  娱乐活动匮乏,大众喜欢听,报告人也喜欢讲。
  “我还没做过报告,稿子有什么要求?”余切问。
  “没什么要求,最多,你不要写的太低了,就是要体现出你燕大生的水平。”余跃进回答道。
  “这简单。”
  随即,余切想到了一个不错的切入点:
  寒门出贵子,考出我人生。
  考到大城市,拱城里的白菜,在这个年代尚且属于务实的人生规划。
  一个有良知的穿越者,应该鼓励身边内陆省份的朋友,背井离乡,去大城市闯荡,扎根下来,时代会狠狠回报他们的勇敢。
  余切这么想,也这么做。
  回到家,草草吃了几口饭,他写了一篇名为“时代在召唤”的报告稿。大概内容是“年轻人们,到城市去,到大城市去。”
  情到深处,缝合了几句现代诗。
  “铁轨铺展如无尽的追问/每一次心跳都是期盼/绿皮火车咣当作响/载着我穿越时光的河流/那城墙内藏着多少故事/让我在想象中游荡……有一片静默属于我/属于每一个渴望变革的灵魂……”
  文中引用了后世很出名的一句鸡汤。
  “当你背单词时,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;当你算数学时,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岸;当你晚自习时,地球的极圈正五彩斑斓;但朋友,梦要你亲自实现,那些你觉得看不到的人和遇不到的风景都终将在你生命里出现……”
  这篇报告,就成了。
  鸡汤的效果非常不错,这年代的人很相信这一套。余切的妹妹余弦第二天早上看到哥哥留下的报告稿,起初是不在意的,一直读到最后,眼泪情不自禁的涌出来,说,“哥,你写的真好!写的真是好!”“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表达,地球的极圈,阿拉斯加的鳕鱼,南太平洋的海鸥……怎么能联系起来的呢?真是太浪漫了。”
  余切做报告的第一站在当地的县城中学。
  “热烈庆祝我校燕大录取生余切回校报告!”
  红底白字大横幅,罗列在学校六十年代修的苏式大礼堂顶上,在这个舞台上,曾来过历届当地的主要领导,疑似来过胡公,以及确切的,在十年后来过当时主办三峡工程的领导,他在这里路过和考察。
  为此,附近的小学改名为鹏程小学。
  而现在站着的人是余切。
  万县曾是川东地区较发达的地区之一,教育基础不错,77年恢复高考以来,这里汇集了三区八县上千学生,年纪各异,有的学生才十三四岁,然而更多的,是比余切年纪还大的考生,他们是青年知识分子、工人、农民,以及曾被派往农村或工厂的知青,在动荡的年代里努力生存,又在新的时代里试图找到自己的定位。
  1977年,全国报考人数达到570万,而录取率仅仅不到5%,现在却有人考上了国内最好的大学,在这个礼堂里,眼睁睁看着这一个活人,怎么不让人动容呢?
  台下静悄悄的,大家都望着余切。
  今年42岁的牟期中也在其中。他早早的听说本地出了个燕大生,赶来看看稀奇,却没想到,那上面的人相当眼熟。
  再仔细瞧瞧,嘿,这不是那天忽悠我那小子吗?
  竟然是燕大生?
  凭什么是燕大生?
  牟期中对高考有执着,因为他被打击过。他18岁时参加高考,落榜;又跑去江城某大专班特招,好不容易成功,半年后因户籍问题退学。
  不久,又打听到疆省某艺术院校有招生名额,坐几天火车跑去,发现该艺术院校早已经停办。
  因此,牟期中的心中,对知识文化存在某种向往,连带着的,他尝试装作有知识文化的人,结交有知识文化的朋友,在他的心中,其实从来没有释怀这一关。
  没有一丝一毫的科研经历和学术背景,但是,牟期中言必称“高科技”、“创新”,扮得像是个儒商,人越是缺乏什么,越是装成什么。
  而现在,有真正的高材生来讲道理了,牟期中忍不住附上前仔细听。
  台上的人是这么说的,那是一种别致的娓娓道来,没有大话,却触人心弦。
  “去年冬天,我的手指因严寒生了冻疮,每次握笔时都钻心地疼。然而,我不敢放慢写字的速度。书桌前的煤油灯微弱地跳动着光影,映照出我满是冻疮的双手——每一道裂口仿佛都是刻在求知路上的印记。我知道,只有勤学苦读,才能穿越这漫长的寒冬,迎接那属于我的春天。即便手指麻木,我的心却在知识的海洋中炽热燃烧。”
  “有时候,疼痛会让笔尖微微颤抖,但我从不放下手中的书本。课本上的每一个字都像是远方的灯塔,指引我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。我告诉自己,身体的苦痛可以忍受,心中的梦想却必须坚定如铁。”
  余切的报告,有一种压迫性的发问,他会从小事情切入,根据现场听众的情绪调整节奏,逐渐加强语气,不断让听众思考,直到引入自己早已预设好的答案。
  牟期中听到这吞了吞口,他已被代入进去了。
  “我们似乎处在变革的时代中,但并不知道将会有什么样的巨变,我不想错过,只能抓住自己眼下唯一能做的事情,读书!但,有时我也怀疑,读书是不是正确的,是不是非读不可。”
  “因为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山,压得人动弹不得,有时我感到迷茫和彷徨,尤其是在求学没有结果的时候……”
  人们前所未有的认真。
  当时名落孙山者是大多数,因此这番话很能引起共情。莫不要说燕大,就是考个大专也是不得了的,大学生是真正的天之骄子。
  复读生当然也很常见,新东方的创始人老俞复读三次,但他还不算最夸张,复读四次,五次,最多复读七次……一直到超过录取年纪的都大有人在。
  “尤其是在没有结果的时候,我会情不自禁问自己,值得吗?不如停下来,不如认命,不如听之任之,不如随波逐流,一张狭窄的课桌的确装不下我的心,但我也飞不起来,我怕失败……”
  余切停顿了数秒,给听众回味的时间,而后大声道:
  “但我最终还是选择坚持了下去,我坚持,不是因为我不再怕了,而是我对这个美好世界的向往,超越了对失败的恐惧,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,读书正是我的一张门票,我本可以忍受黑暗,如果我未曾见过光明。”
  “朋友们,当你背单词时,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;当你算数学时,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岸;当你晚自习时,地球的极圈正五彩斑斓;但朋友,梦要你亲自实现,那些你觉得看不到的人和遇不到的风景都终将在你生命里出现……”
  啊呀,多好的话啊!
  牟期中听到这觉得热血沸腾,一股他预想不到的情感充斥了他的胸膛,像是骤然刮起的狂风,不仅仅是他,整个礼堂的听众都被这番话感染了!
  对美好世界瑰奇的想象,与小课桌上萝卜手冻疮联系在一起,由一个小县城远赴首都的燕大生说出来,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激励感,这种感觉简直令人眩晕。
  中国人是喜欢这种落落又起起的故事的。
  为了表达对余切演讲的喜爱和认可,他们选择了站起来热烈鼓掌,这是一种较高规格的认可方式,通常用于重大场合,或是对特别出色的报告表示敬意。
  就如同中国女排第一次战胜了强大的日本女排一样,他们都站了起来,在报告结束后,听众们集合起来把余切团团围住,自发的呼喊他名字。
  “余~切~”
  “余~切~”
  这让余切本人都无所适从,他太低估了后世所谓金句放到这个时代的魅力了。
  什么叫“时代的一粒灰,落在个人身上是一座山?”
  什么是阿拉斯加的鳕鱼?
  什么是南太平洋的海鸥?
  什么,是地球五彩斑斓的极圈?
  时任万县日报的女记者凭借身份,冲破人群到余切面前,试图采访他:“余切同学……同志!我从没听过那么好的话,没见过这么好的报告!”
  “你想过去写文章吗?你简直,可以当一个作家!”记者激动极了,她还不知道,余切几天前已经投过一次稿。
  余切老实说:“我写了一篇小说,正投给了《红岩》。”
  “啊!”记者越过一米多高的阶梯,她的手都高高的举起,像是要触碰到余切一样,“你成为一个作家吧,你一定可以为这伟大的高考,写一篇了不得的小说!”
  “你会成为,了不得的作家!”
  (本章完)
都市言情相关阅读More+

限定室友(1v2)

擎苍月

战少,你媳妇又爬墙了

繁初

社死得到的男朋友

清茶与

医妾

北枝寒

影子

麦阿秋

贼老天你该死

不再恋爱(2)